2013年3月4日

銀器時代

有許多東西是昔時台灣所不重視的或沒有的,自然找不到老東西可用,即使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,比如電燈,亦少之又少。又或者因生活習慣的改變,現代人使用了古人不用之物,比如刀叉湯匙茶壺等等西式餐具。台灣雖亦有瓷盤瓷碗,畢竟品質不佳,型制亦不合現代所用。

金工與電工是昔時台灣不興盛的行業,因此金、銀器物只出現在首飾,無關生活;電燈則只是裸露的燈泡,不見燈具。侯孝賢的《悲情城市》裡有陳松勇換燈泡一幕,一條電線加上附開關的燈頭就是燈了,空襲疏開時則DIY加上黑布遮光,如此成為台灣的日用燈具。

台灣人吃飯皇帝大,但對於怎麼吃卻不太講究,路邊攤與華而不實的裝潢雖是兩個極端但其實是同一回事。吃飯要麼極隨便就是吃,吃到飽成為想像的共同體,餐飲理想的極致烏托邦!不然是吃派頭(對「皇帝」的貧乏想像),餐具不見有人稍或提及。


一般而言,中式餐具的材質主要木(筷子)與土(陶或瓷碗),但貴金屬只有傳聞中皇帝試毒用的銀筷子,這即使古董店裡亦不曾見。

在歐洲的古董店與跳蚤市場中,銀餐具不只是對於「美好時代」的華麗想像,而且結婚禮物中不可免的便是未來宴客使用的全套餐具。一般人亦會從家中長輩繼承各種銀器,這些奢華工藝製品一旦擁有,可以代代相傳,「銀身」數百年貴氣不減。

火戳
市場流通的銀器大多來自十九世紀,法國從十八世紀起對於含銀量(千分之 800 、925 或 950)有極嚴格的國家規範與官方認定,因此只要比對銀器上的火戳便可以輕易判斷成份與年代。這是買賣銀器最公正簡易的標準,一般人皆輕易懂得不易上當。中國的銀器則分辨不易,有說器底鐫陽文「純銀」者為真,但仿冒造假者多矣並不能盡信。

於是,基本每人一套的刀、叉、匙,加上餐桌上使用的切肉刀、魚刀、舀湯大匙、草莓鏟、蛋糕鏟、糖夾、鹽盅、醬汁盅...便成為尋覓的物件。雖無先人遺蔭,幾年下來家裡餐桌亦能慢慢成氣候。

在 21 世紀繼續使用 19 世紀人的餐具,說起來真會嚇壞許多台灣人,但摩挲著前人珍愛使用因此完美保存至今的老餐具,現在吃飯時亦能慎重珍惜的繼續使用下去,很難說不是一種人世靜好的幸福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