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18日

雜器之用與美


「每天使用器物,正是器物生存的表現,其喜悅之情亦通過器物傳達給人。真正的器物之美體現為實用之美,沒有器物相助人就無法生活,如果人沒有對器物之愛心,器物將不復存在。」

傾讀柳宗悅已近百年前寫下的《民藝四十年》充滿感動。

「民藝」一詞是他在1920年代創造的詞彙,為了區別於那些已棄絕生命、脫離生活的精緻藝術品,也為了區別於工業大量製造的機器商品。柳宗悅先是把生活中具有工匠遺澤且充滿「麁相」與「閑味」美感的器物稱為雜器,後改稱民藝。

對他而言,民藝意味著器物之用與美的結合。但這個結合來自生活本身,不只是工匠本人就地取材的樸拙生命質地,也在於使用者不捨的日用挲摩。

這便是他飽富機鋒的「麁相之美」或「無味即真味」。

柳宗悅是個藏家,然而收藏不是拜物,不是為了投資致富,「將物視為財產持有者不是真正的持有者,甚至可以說是對物的褻瀆。而這樣的收藏家卻不絕於世,真是悲哀。」

民藝雜器本命在用,美感由中而生。民藝人應是被他所喜愛的民具雜器所圍繞而生活,取之用之,有安居之樂。這是柳宗悅一生所嚮往而實踐之道:「因為在那裡能夠找到我的家園,持之能夠安慰對故土生活的思念」,「當那些物品在身旁時,就會產生真正的家的舒適感。」

每個對老東西有感情的人都真該買一本來讀。


3 則留言:

  1. 立刻購閱^^
    ~~~~~~~~~~~~HANS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我也來買一本!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柳宗悅對「民藝」或「雜器」收藏的想法很明確而且堅定:這些都應是日常用物,物因被用而有魂,人因用物而有其美。為了純收藏或純投資而購買收藏,把自己投身在無用之物的環境,對他而言不免使生活籠罩在淒涼之境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