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27日

千古痴魂,如出一轍


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有底下這個故事:

明代大藏書家趙清常死後,子孫把藏書典賣一空,因此他所葬的武康山裡在白天都能聽到鬼在哭泣的聲音;明代貪官春守侯在興濟的古庴被後人轉賣,僅餘大廳,大廳的木料又賣給我的先祖。拆屋那天,工人也聽到柱子裡有哭泣的聲音。有聚就有散,何苦這麼想不開?真是千古痴魂,如出一轍。

我曾與董曲江說:「佛家連山河大地都認為是泡影,我們手邊這點東西算什麼!我死後如果圖書器玩都散落人間,讓鑑賞的人指點摩挲,說:這以前是紀曉嵐的收藏。也是佳話,有什麼好怨恨的呢!」

董曲江說:「你這麼說還是有名利心,要消閑遣日,不能不有這些東西自娛,但既然我都不在了,哪還需要什麼!就任其蟲咬鼠嚙、蒙塵毀朽也無妨了。所以我的書都沒有印記,硯台沒有銘刻,就像是好花朗月、名山勝水,偶而讓我看見了就是我的,一旦雲煙過往,也不需問是誰家東西了。何必鐫刻題名讓後人得知呢?


原文如下:

錢遵王《讀書敏求紀》載:「趙清常歿,子孫鬻其遺書。武康山中,白晝鬼哭。聚必有散,何所見之不達耶?明壽寧侯故第在興濟,斥賣略盡,惟廳事僅存。後鬻其木於先祖。拆卸之日,匠者亦聞柱中有泣聲。千古癡魂,殆同一轍。」余嘗與董曲江言,大地山河,佛氏尚以為泡影,區區者復何足云!我百年後,儻圖器書玩散落人間,使賞鑒家指點摩挲,曰:「此紀曉嵐故物。」是亦佳話,何所恨哉?曲江曰:「君作是言,名心尚在。余則謂消閒遣日,不能不借此自娛。至我已弗存,其他何有?任其飽蟲鼠,委泥沙耳。故我書無印記,硯無銘識,正如好花朗月,勝水名山,偶與我逢,便為我有﹔迨雲煙過眼,不復問為誰家物矣。何必鐫號題名,為後人計哉?」所見尤灑脫也。

紀曉嵐,《閱微草堂筆記》,卷7



5 則留言:

  1. 據說民初某大藏怕其身後不肖子孫將其畢生珍藏變賣一空,故悉數捐給故宮;因為如不出此「上策」,則其一生的努力將淪為一場空。況且,捐給了國家文物單位,還可以與後世代代同好分享收藏的快樂。也算是精神永遠與痴友們同在啦!敬~禮~~~!HANS^^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我也希望板主有一天會想到捐給我...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要捐給你?那你得活得夠久喔!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對話〜真絶也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