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4日

Fusion 民藝,混搭的中西收藏


幾年之間,收藏的關鍵詞彙:老家具、老燈、古著、鐵器、茶具...似乎都改變了定義。二個同樣收藏「老家具」的人,心裡的想法可能南轅北轍毫無交集。

老家具不再單指台灣或大陸的中式家具,因為對北歐家具感興趣的人愈來愈多,年輕人想買的是一張張展現強烈現代感的「單椅」,每張單椅都有品牌與歷史,由已被寫入當代設計史的大師簽名,一張椅子動輒數萬元。太師椅、孔雀椅或長板凳漸漸乏人問津,成為在極少數人內部流通的古董,純收藏,已不太能融入現代生活(室內裝潢不走中式懷舊風久矣)。


老燈也不再單指日治時期胖大乳白的牛奶燈,只能孤晃晃地高懸屋頂,而是歐美廿世紀上半葉的工業燈具,有著鋼管燈罩、充滿冷酷風格的Jielde、Gras 或 O.C. White,每一件的血統來源都著錄可考,價格國際化,至少萬元起跳。

在全球化年代裡,老東西已很難框限於某一地域、時代。除了北歐家具與法國工業燈具,日本的茶具(老鐵壺、茶櫥,火缽、五德、火箸...)亦在中國與台灣被大量收購,成為這幾年跳蚤市場與古董店一景。


收藏雖涉及主觀喜好,但也不免有時尚與流行,當然,也就有退流行與無人聞問的時候。柑仔店風、普普風、紅黑礦物彩家具、朱漆龜印...都曾風光一陣,但風潮退卻,就只成為小眾收藏品,新的世代毫無所悉。

講求台灣血統的店家愈來愈小眾,似乎「台灣民藝已被滅了」。或許是時代已變,四處旅行的年輕人不再以「台」作為唯一認同了。

以「台灣原味」造街或造鎮的時代結束了(代表性的彰化花壇「台灣民俗村」成為廢墟),懷舊茶藝館的時代也結束了,許多原來經營大陸古董的店家移民中國,反過來從台灣老客戶手裡買回當年低價賣出的中國古董,在台灣開價再怎麼高到大陸都不吃虧。台灣民藝店改賣老茶、台灣小吃,或開始種水果,或由超大賣場輾轉搬到小店面,或拉下鐵門改成預約制,客人要看才跑來開門,平日大門深鎖。或乾脆改行,拉保險、直銷或房屋仲介。


時代更替了,看看臉書就知道。婉君並不怎麼熱衷台灣民藝。

翻開時尚雜誌,最 in 的店家以少許台灣老家具搭配著美國老燈、法國鐵櫃、日本鐵壺與北歐餐桌,共構了老東西的理想國。

或許,在老物多元化的世界裡,應該放開心胸,接納各種美好質地的世界老物哪!


8 則留言:

  1. 的確, 這幾年販賣歐洲進口的古董店家一家醫家的開(也有進口日本的專賣店), 年輕一輩的喜好已不一樣了."老件"這個名詞已不再侷限台灣本地了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是啊,工業收藏成為顯學哩!

      刪除
    2. 好像~歐洲工業風,台灣民藝品,價格都飆漲,真不知道,有興趣的年輕人要如何入門呀…。唉…台灣薪資結構確實影響了太多太多..........。

      刪除
    3. 台灣民藝這幾確實漲價不少,但入門門檻還是比西洋老物低,畢竟不需飄洋過鹹水,省了運費與「代買費」;而且台灣民藝物件還是比較多的,只是因為現在較不流行,年輕人不易看到了。但物價高漲確是事實哪!

      刪除
  2. 又偷學了不少,感謝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原來老東西也有它們的世界村

    回覆刪除
  4. 我覺得大熔爐要做的好看, 也是得有些擺設上的藝術眼光, 有時一些店家的混搭創意, 怎麼看就覺得怪, 但您家卻是毫無違和感, 台西合璧, 覺得比以前放木沙發的時代更舒適咧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家裡混搭其實也就是亂亂搭啦!老東西不隨人意志,喜歡不見得買得到,買到只是有幸與有緣,怎麼跟舊愛和諧相處常常要傷透腦筋。店家要做買賣,漂亮東西很快被人買走,其實亦有難處哩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