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0日

民藝人生

民藝人分成二派,一派主張展覽,獨沽一味,專攻某一項民藝類別,到民藝店裡如植物學家在野地裡獵捕標本,只要符合搜羅標的種名,品相年代尺寸美感不論,務求一網打盡。這派人如果財力不錯,風聲遠播後自然不缺販仔從全省各地進貢珍稀銘品。

會孤注一擲,通常也自有源由。比如余仔,小時候幫父親跑腿買煙酒便有一元打賞,長大後自然家藏許多公賣局相關物件,件件都是非賣品。比如磁磚,興仔還跑業務時是個磁磚迷,開店後自己雖不再留藏,但仍是磁磚買賣的大腕。亦有檳榔中盤,專以各式迷你彩繪檳榔竹籃、搗檳榔的小石臼等相關物件為主攻項目。其他如童玩、鐵牌、磚胎、刺繡、玻璃或瓷盤都是很專精的項目。有民藝人以展覽為志業,在各公家博物館四處趕場或乾脆自己包場設展,一方面滿足自己成就感,出了彩頁目錄後如果整批高價脫手更不亦快哉。

如果第一種人是民藝植物學家,還有一種人則是民藝美學家。他們通常會主張自己的收藏都實際使用於自己的生活裡。民藝成為一種存在美學,生活裡從書櫃、衣櫥、桌椅、碗盤杯筷甚至服飾,一切起居坐息似乎都得有一種「民藝美學」的要求了。這樣的想像與條件,很常轉化為懷舊餐廳的基本樣貌,在這種空間裡連品茗與餐飲都必須堅持著某種還原的「台灣原味」,並熱心與來客分享。

民藝人收藏到某一階段之後,這二大派別便轉換成可以積極從事的二種民藝人生:辦展覽與開餐廳(或咖啡館、茶藝館)。

然而,喜獨沽一味(或數味)的人容易變成民藝狂人,收藏成為一頭怪獸大口吞没了生活本身;自認美感超絕的人東撿西湊,與資源回收往往是一線之隔。

近年來民藝蕭條,第一線的販仔收不到貨逐漸凋零,年輕人亦難有管道入門,簡直快民藝滅絕。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民藝展覽與民藝餐廳能大張旗鼓地開張啊!

即使再怎麼俗豔,展覽或餐廳開幕時請電音三太子來熱鬧金光一下也無妨了。








2 則留言:

  1. 哈哈哈,我這個什麼都收的,倒成民藝的四不像了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厚,寫個文章也愛諷刺,對電音三太子怨念。

    回覆刪除